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十四五”时期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央企负责人会上提出,要切实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底线。
立足“十四五”开局之年,“统筹安全与发展”被中央企业摆在了全局性、战略性地位。面对更为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明显增多的各类风险,央企负责人们谈认识、谋方略、建机制,从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抓住要害提高风险化解能力、构筑全面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系统性搭建高质量发展防护网,企业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稳固、提升。
见微知著,全面提升风险预判力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重大风险往往会经历一个孕育生成、发展演变、升级失控的演化过程。现实中的诸多事例也表明,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量的积累的结果。
“十四五”时期,为了应对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多发带来的挑战,企业更加注重全面提升风险预判力,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防止各种风险传导、叠加、演变、升级。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j9九游会官方网站必须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发现盲点。”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缪建民表示。在他看来,企业要深入摸排风险隐患,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防患于未然。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潜在的风险,注意问题表象背后隐性的、深层次的风险点,充分评估各种可能性,并做足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风险点、盲点较多的领域,正是加强战略预判和风险预警的重点方向。《国资报告》记者观察发现,中央企业将更多风险关注点转向债务、投资、金融、国际化经营及安全生产等领域,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比如,中国节能提出要严控债务风险,高度关注集团公司内部各企业间的财务规范管理与资源统筹,加强对系统内各级子公司融资和担保的集中管控,加强对全系统信用风险的监控预警,确保不出现信用违约。
再比如,中国诚通、新兴际华等企业将防范债务债券违约风险摆在了突出位置。其中,中国诚通坚持稳健财务策略,加强债券发行监测预警,确保不发生债券违约;新兴际华则提出巩固降杠杆专项工作成果,保持集团负债率稳健可控,加强对高负债子企业的穿透式管理。要做好债务结构、期限、比重的匹配,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坚持稳健财务策略,定期排查债券兑付风险,确保不发生债券违约。
与债务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央企纷纷提出将严防投资风险。中国铁物明确要加强投资风险防范,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严格参股投资和参股企业管理,严防PPP、垫资建设等业务风险。
中国中铁提出严格执行投资预算刚性管理,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严肃各项投资决策制度,严格落实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和负面清单制度,严控融资不落实垫资施工的行为,坚决遏制投资冲动。
受国际形势变化、疫情等因素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易发、多发。为此,中建集团提出要突出增强忧患意识,持续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企业海外经营的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中国中铁为增强国际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境外风险研判,高度关注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格局演化,严控赴政局不稳定或高债务国家和地区开展建设和投资。强化境外风险应急处置,切实维护境外资产和员工人身安全。
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聚焦重点、靶向发力,中央企业围绕风险预判能力提升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抓住要害,围绕应对和化解风险出高招
面对多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企业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化危为机,趋利避害。中央企业以长期改革发展经验为基础,尤其是在“十三五”改革发展基础上,分析得失、提炼经验、优化方案,在堵漏洞、化风险中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底板,在补短板、强弱项中继续深挖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跨过极不平凡的2020年,中交集团“十三五”圆满收官。回顾过去五年,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彤宙体会深切。他表示,企业发展必须坚持高质量、低风险,这是永恒主题。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长期事业,必须守住风险底线不动摇,坚持接续奋斗不动摇,才能持续发展,最终臻于一流。
“十四五”时期,中交集团提出“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高化危为机、转危为安能力,积极化解存量风险,有效防范增量风险,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从濒临破产倒闭到主业实现重组上市,“十三五”时期,是中国铁物发展历程上面临重重危机、经受严峻考验的五年,也是化危为机、勇开新局的五年。“这些年实践证明,只要不触红线、坚守底线,扎紧篱笆、守好球门,找出病灶、开对方子,就能有效防范风险,助力企业行稳致远。”中国铁物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说。
透过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中央企业有了更为明确的重点和方向。不忘来路走向未来,企业出高招、亮利剑,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
新兴际华将聚焦主责主业作为贯彻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围绕企业《重大风险报告》,防化风险助动发展。以加强业务风险防范化解为例,新兴际华提出要精准管控,处置潜亏、浮亏,建立隔离墙,避免“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坚持以优质增量替代亏损存量,避免因业务规模“硬着陆”可能造成的抽贷风险。
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中国铁物将强化综合监督和问题整改摆在了重要位置。为此,中国铁物提出加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确保各级干部依法依规行权履职。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做好对各企业、重要项目的“体检”,用好审计监督成果,对于生产经营中发现和审计查出的违规经营投资行为,依法依规开展责任追究。深入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推动审计监督与财务、组织人事、纪检、巡视巡察等监督融会·贯通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发挥“大监督”综合效能。
同样以监督为重点消除风险痛点,招商局集团提出集团审计、监察、巡视等内部监督部门,要勇于履职尽责、敢于追责问责,使集团大监督体系更加完善、更具威力,成为“有牙齿的老虎”。积极稳妥处置存量风险敞口,消除风险点、止住“出血点”。
此外,招商局集团提出要注重增加战略储备,形成可供调节的“资金水库”“人才水库”“供应链水库”“客户水库”等,稳定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稳住人才和客户,增强发展的韧性。
汇聚合力,系统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从风险识别、应对到风险处置,风险防控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对企业风险研判、风险评估、风险风控协同等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企业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必然要按照全面风险治理的要求,全过程、链条式、动态化防控重大风险。
坚持系统观念谋划推动全面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2021年,国投提出加强风险管理顶层设计,搭建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明确集团各层级风险管理的边界和管控方式,规范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将风险管理自上而下贯穿集团全级次,融入到“融、投、管、退”全过程,全面提高集团对风险的掌控力、可控力。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保利集团将构筑全面风险防控体系融入业务管控全流程。围绕“融得进”,企业不断加大资金募集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围绕“投得准”,提出重大投资项目尽职调查要穿透底层标的资产,确保投资风险被充分识别,风险管控措施要有效落实;围绕“管得住”,以战略管控和财务管控为主线,对经营数据加强监控,对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围绕“收得回”,建立健全与项目投后评价结果挂钩的考核机制,把考核情况纳入子企业年度综合考核工作,作为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据和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
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国一重2021年提出扎实推进各类风险的监测预警、识别评估和研判处置,严把高风险领域项目投资,突出抓好重大决策等法律审核,强化境外项目风险防范,加大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力度,着力构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体系的风险防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能力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下,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将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度融入企业管理体系,成为企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进化升级的显著标志。
为了汇聚合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底板,中国国新进一步将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作为企业治理体系再提升的重要内容。2021年,中国国新提出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筑牢风险防范“三道防线”,结合运营业务特点,完善多维度决策支撑机制,毫不松懈严格法律合规“三项审核”,聚焦投资、财务等重大风险强化监测预警和排查处置,不断提升公司风险防控的能力水平,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加大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公司行稳致远。
严格防范经营风险,全面强化基础管理是关键。2021年,中国通号提出加强精益管理和执行力建设,继续深化对标一流,构建精益化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能力,实现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落实好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持续加强督查督办工作,在全系统范围内深化应用“三重一大”决策监控系统。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数字风险管理正在凝聚更多共识。通过与世界先进企业对标,新兴际华进一步明确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精益管理方式,建立财务、制造、成本、采购、销售、物流、市场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数字化体系,健全资金、订单、产品等重点环节动态跟踪网络,完善实时在线的决策-执行-监督信息管理系统,提升重大风险预警、防范、研判、管控、处置水平。
将数字化技术与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相结合,中国诚通明确提出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汇聚资本运营业务大数据,建立资本运营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围绕投资决策、信息分析、风险预警、投研预判重点发力,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资本运营监管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走出具有诚通特色的数字化之路。
没有发展作为支撑的安全,必然难以长久;没有安全作为保障的发展,必然不可持续。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对央企而言绝非一项机械完成的任务,而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管理体系建设的自我优化和升级。坚持有守有为,将底线思维转化为具体行动,方可筑牢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石。